在合并之前,以太坊挖矿依赖 PoW 机制,矿工通过专用矿机(如 GPU 显卡矿机)解决复杂数学问题,验证交易并创建新区块,从而获得 ETH 奖励。当时,全球有数百万台矿机日夜运转,构建起庞大的挖矿生态。但 PoW 机制存在能耗过高的问题,据估算,以太坊挖矿每年耗电量堪比一个中小型国家,与全球碳中和趋势相悖。同时,算力集中化导致的安全隐患和网络拥堵问题也日益凸显,这些都成为以太坊转向 PoS 的核心动因。
合并升级的核心是将共识机制从 PoW 改为 PoS。在 PoS 机制下,不再需要矿工通过算力竞争创建区块,而是由 “验证者” 通过质押一定数量的 ETH(目前为 32 枚)参与区块验证,根据质押量和随机性获得出块权。这一变革彻底淘汰了传统挖矿模式,原有的以太坊矿机失去了用武之地。据统计,合并后全球约 90% 的以太坊矿机被迫停机,部分矿工尝试将设备改造后用于其他 PoW 币种挖矿,如以太坊经典(ETC),但收益远不及从前。
从技术层面看,以太坊转向 PoS 是不可逆的。开发者团队早在 2014 年就提出了这一规划,经过多年迭代,合并升级已完成所有技术铺垫。当前以太坊网络运行稳定,PoS 机制下的安全性和效率得到验证,区块确认时间缩短至 12 秒左右,能耗降低 99% 以上。这意味着 PoW 挖矿回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,任何关于 “以太坊重启挖矿” 的传言都缺乏技术和社区基础。
对于仍持有以太坊矿机的用户而言,需认清现实:以太坊挖矿的时代已经结束。虽然市场上存在少数基于 PoW 的以太坊分叉币(如 ETHW),试图延续挖矿模式,但这些币种市值极低、流动性差,且缺乏生态支持,挖矿收益微乎其微,更多是投机资本炒作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