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法律政策层面看,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于 2021 年 9 月 15 日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U 币作为虚拟货币的一种,其交易不受法律保护。任何法人、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,违背公序良俗的,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由此引发的损失需自行承担。这意味着,即便个人在买卖 U 币过程中遭遇欺诈、资金损失等情况,也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赔偿。
现实中,个人买卖 U 币常与违法犯罪活动交织,极易沦为洗钱、诈骗等犯罪行为的 “帮凶”。2024 年,溧阳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,小吴为偿还信用卡欠款,在明知资金来源可能非法的情况下,仍从 “欧易” 平台购买 U 币,再转移至 “洗钱公司” 指定的 APP,从中赚取差价。最终,小吴因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,缓刑一年,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。类似地,建瓯市的柯某,在 2023 年 9 月至 2024 年 5 月期间,明知他人可能涉及违法犯罪,仍通过某平台出售 U 币,其收款银行卡接收的资金被证实为他人被骗款项,柯某最终因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获刑。
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与便捷性,为犯罪分子转移资金提供了便利。个人在买卖 U 币时,难以核实交易对手资金的真实来源,一旦交易资金涉及电信诈骗、网络赌博等违法所得,参与买卖的个人将面临严重法律后果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,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、转移、收购、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、隐瞒的,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,情节严重的,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在司法实践中,若个人买卖 U 币的资金流水较大,且与多起诈骗案件资金存在关联,即便声称不知资金为非法所得,也可能因 “应知而未知” 被认定有罪。
即便不涉及刑事犯罪,个人买卖 U 币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。相关部门有权对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个人进行警告、罚款等处罚,交易资金也可能被依法冻结、没收。在一些地区,监管部门已加大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监测力度,通过技术手段追踪交易流向,对违规交易行为 “零容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