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报 09 年报道比特币的后果:认知错位下的投机警示

 

“电脑报 09 年报道比特币的后果” 这一疑问,首先需澄清一个关键事实:2009 年 1 月比特币创世区块刚诞生时,仅在密码学极客圈流传,《电脑报》并未在当年对其进行报道,其首次公开关注比特币始于 2013 年 5 月的《当 “比特” 变成 “币”》一文。而这一 “时间错位” 背后,恰折射出虚拟货币从技术实验到投机工具的演变轨迹,其后续引发的认知误导与市场乱象,与 RUNS 币 “牛市叙事” 的陷阱本质一脉相承。

从认知影响看,《电脑报》早期报道虽聚焦技术特性,却间接为投机情绪埋下伏笔。2013 年的报道客观介绍了比特币 “基于密码编码、通过算法产生、可电子签名流通” 的技术属性,提及当时 100-200 美元的价格波动,却未充分揭示其无价值支撑的本质。这种 “技术科普”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,被投机者曲解为 “价值背书”—— 不少读者将区块链技术创新与比特币投资价值画上等号,忽略了中本聪设计比特币时 “点对点电子现金” 的初衷,逐渐异化为对价格涨跌的狂热追逐。这与 RUNS 币被包装成 “元宇宙生态代币” 的认知误导逻辑一致,均是技术叙事掩盖了投机本质。

从市场后果看,报道引发的关注加速了比特币在国内的投机化进程。2013 年报道发布后,恰逢比特币价格从 10 几美元暴涨至 266 美元,又迅速回落至 120-140 美元区间,这种剧烈波动吸引了大量散户跟风入场。《电脑报》提及的 “生产、交易、使用完整产业链”,实则催生了国内早期的矿机销售、非法交易平台等灰色业务,为后续 “空气币” 诈骗、庄家控盘等乱象提供了土壤。正如 2021 年牛市中 RUNS 币类小众代币的 “暴涨暴跌”,比特币在报道后的每一轮价格周期,都伴随着无数投资者的血本无归,印证了虚拟货币 “高风险零价值” 的本质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早期报道的 “历史滤镜” 正成为当下诈骗的新工具。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用户对 “《电脑报》早期报道比特币” 的记忆,伪造 “09 年报道预言比特币暴涨,现推荐下一个风口代币” 的虚假信息,以 “权威媒体背书” 为噱头诱导投资。这种套路与 RUNS 币 “对接元宇宙生态” 的诈骗逻辑如出一辙,均是借助虚假叙事制造盈利幻想,本质都是非法集资的骗局。

最核心的后果是,早期报道引发的认知偏差,让部分用户忽视了虚拟货币的非法属性。我国 2013 年就明确比特币非法定货币,2024 年更将其交易纳入洗钱罪认定范围,但仍有用户受 “早期报道提及交易产业链” 的影响,误以为参与交易存在合法性空间。苏州案例中,投资者因轻信虚拟货币 “投资价值” 参与交易,50 万元本金被冻结没收,正是这种认知偏差的惨痛后果,与 RUNS 币交易的法律风险完全一致。

综上,《电脑报》09 年并未报道比特币,但其 2013 年的早期报道间接引发了认知误导与投机热潮。这一 “后果” 警示我们:虚拟货币的技术叙事从未改变其投机本质。国内用户需延续对 RUNS 币风险、虚拟货币非法性的认知,坚决不被 “历史机遇”“权威背书” 等话术迷惑。牢记监管红线:无论媒体如何报道,国内参与虚拟货币交易就是踩法律雷区,远离才是财产安全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