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台比特币挖矿会判刑吗?拆解行为性质与法律后果

 

“家里放 10 台比特币矿机挖矿,会被判刑吗?”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绝对,需结合挖矿行为的具体场景、法律定性综合判断。我国对虚拟货币挖矿采取 “全面整治” 态度,但 10 台矿机是否构成犯罪,核心在于是否触犯刑法中的具体罪名。

首先明确监管底线:挖矿本身属非法行为,但未必直接判刑。2021 年国家发改委等 11 部委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纳入淘汰类产业,严禁任何名义的挖矿项目。最高法进一步明确,2021 年 9 月后签订的挖矿相关合同均属无效,相关损失自行承担。这意味着 10 台矿机挖矿已违反监管政策,可能面临矿机被没收、行政罚款等处罚,但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存在本质区别,多数单纯挖矿行为若未引发其他犯罪,一般不直接判刑。

两类场景下,10 台挖矿大概率面临刑事处罚。第一种是盗电挖矿,这是挖矿涉刑的最常见情形。镇江特大盗电挖矿案中,被告人通过互感器短接等方式盗窃电力挖矿,主犯因涉案金额 1378 万元被判 13 年有期徒刑。即便 10 台矿机盗电金额较小,若达到当地盗窃罪立案标准(通常 5000 元以上),就可能构成盗窃罪,面临拘役、有期徒刑等刑罚。第二种是非法经营或破坏金融秩序,若 10 台矿机属于规模化挖矿场的一部分,且以营利为目的长期运营,可能被认定为 “非法经营活动”,若扰乱市场秩序且情节严重(如获利超 5 万元),就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,最高可判 15 年有期徒刑。

还需警惕 “关联犯罪” 的连带风险。若为挖矿购买来历不明的矿机,可能涉嫌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;若利用政务云、企业服务器等公共资源挖矿,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。河南曾出现网民造谣 “女厅官用政务云挖矿” 的案例,虽属虚假信息,但也侧面反映此类行为的刑事风险。

对普通个体而言,需明确三点:10 台矿机挖矿已踩监管红线,面临行政追责;若涉及盗电、规模化经营等情形,必然触犯刑法;即便未被判刑,矿机、收益也不受法律保护。监管部门多次强调,虚拟货币挖矿能耗高、无实际价值,参与此类活动无异于 “火中取栗”。

与其纠结矿机数量是否触刑,不如彻底摒弃挖矿念头。在我国,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挖矿都无合法空间,远离挖矿行为,才是规避法律风险的根本选择。